7月1號早上,突如其來的暴雨讓江北城立交附近一低洼路段嚴重積水,部分車輛被困,交通一度受阻。江北智慧城管3.0系統對視頻進行識別分析后,形成案件,自動派遣至相關責任單位。
江北區智慧城市運營管理中心視頻主管彭超說:“在7月1號7點18分左右,我們的視頻抓拍系統對這里進行了抓拍,在7點35分左右的時候,我們的工作人員已經趕到了現場。”
有了數字技術加持,類似問題從發現到到案件審核、派遣,再到信息接收,用時不到兩分鐘。把目光投向城市之外,智能化在防災減災領域的用武之地則更為廣闊。6月28號凌晨5點,綦萬高速某處出現滑坡,市自然資源安全調度中心第一時間監測到險情,并迅速作出應急處置。
市自然資源安全調度中心工程師陳亮說:“把這個信息報送了相關部門,相關部門做了相應的安排,就避免了一些損失。”
值得一提的是,在這處新增的滑坡點,工作人員已新增了一個攝像頭。像這樣的實時監測手段,今后將覆蓋全市所有地災隱患點。在后臺的調度中心,現場監測數據將與氣象、水文、交通等領域的信息匯聚在一起,形成一個地災大數據平臺。
市自然資源安全調度中心信息科科長黎力說:“地質災害本身是復合型的多種因素造成的,需要多元的數據進行融合處理,來輔助領導作決策,幫助一線的人員現場進行災險情的判斷。 ”
進入主汛期以來,我市各地強降雨頻發,防汛形勢嚴峻。在此背景下,大數據技術加持的水文預警預報就顯得尤為重要。位于綦江石角鎮的石角水文站,主要負責監測長江二級支流蒲河的水位、流量等水文信息。在這里,通過手機控制設備運轉,用纜道雷達波在線測流系統完成測量,已成為工作人員的日常。
市水文監測總站石角水文站站長譚波說:“經過計算程序,在20分鐘內,就可以得到我們所需要的流量結果,很智能化。”
包括石角水文站在內,全市近6000個水文站點的監測數據,都被實時匯集到中小河流洪水預警預報系統。這套系統是市水利部門根據本地山區性河流洪水特點自主研發的,每條中小河流都有對應的洪水預報方案,重要河流則至少有3套。
市水文監測總站副站長邱鵬說:“3分鐘之內我們所有的信息都匯集到位,那么10分鐘之內我們所有的信息處理到位,經過我們的預報模型運算、多方案的比較、我們專家的意見,最終形成一個預報的結果,我們的時效性和預報的精準度較之前會大大提升。”
據介紹,在最近的兩輪強降雨中,重慶水利部門共發布11個洪水預警。6月22號,更是提前8小時發布了我市首個洪水紅色預警。通過統一數據庫建設,重慶還與水利部水文局、長江委水文局以及兄弟省市水文部門進行了信息共享,與氣象等行業實現了數據交換,日均處理數據30萬條左右。這些數據,也為后續水利工程調度提供了技術支持。
市水文監測總站站長王云說:“什么時候起調?調哪一部分?每個水庫削多少?通過這些大數據和我們的一些模型演算,按照我們優化的一個方案,來進行調度,在防汛減災、減少損失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。”